澳门至尊文章详细信息
【看】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哪一件最让你感慨?
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富豪何鸿卿在1992年,全力资助大英博物馆内的文物展厅的扩建。1993年,资助有功的何鸿卿被英女王封为骑士,在头衔上获得了爵士称号。这位香港富豪,终于成功挤进了英的贵族行列。用无数华夏文明珍宝,去交换英人册封的爵士称号,值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张瑞水下看世界,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华夏文明被掠夺的文物精品和它背后关键人物何鸿卿爵士的无偿捐建的故事。
何鸿卿是何许人也?大家稍微查一下就能知道,他是香港著名的富商,古玩收藏家。他的祖父是香港开埠后的第一位首富何。何氏家族曾经是港英时代下,香港第一望族。澳门赌王何鸿燊是何鸿卿同辈兄弟。如此背景下,何鸿卿对大英博物馆的资助,跟普通人的资助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他是从资金到文物,全面资助大英博物馆展厅的扩建。可以这么说,大英博物馆馆藏的2.3万多件文物,33号展厅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除了英强盗历史上从抢走的大量文物之外,都是这位富家子弟捐献的。为了表彰何鸿卿对大英的贡献,33号展厅在上世纪90年代扩建后更名为何鸿卿爵士方文物展厅。
2016~2017年,大英博物馆对33号何鸿卿爵士方文物展厅进行了一次加大规模的休整。可能是觉得原的展厅都是文物,会给外界带过多的刺激。英海盗为了混淆一下视听,将这个展厅除了原有数量庞大的文物之外,还加进去了一些南亚和南亚文物。陈列上进行了调整后,33号展厅的名称也随之更改为何鸿卿爵士与南亚展厅。
但是,无论英强盗们怎么改,都改不了大英博物馆是巧取豪夺全世界各各族文明而组建起的根本性质。更改不了大英博物馆内深藏着无数他们从掠夺的珍贵文物。走进大英博物馆33号馆展厅,一进门正对看到的是一面类似北京故宫九龙壁的屏风墙,上下一有四条龙,在莲花和牡丹组成的背景下狂舞。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无比的震撼。虽然这不是皇家专用的龙墙,这组龙题材高浮雕组件据说是山西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这些文物应该也是被盗取后,被偷运出。在2006年由何鸿卿拍卖获得,最后也是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看到这个展厅内琳琅满目的各个时期的文物精品,大多数都是内无法找到的珍品和孤品。无论哪一位华夏儿女走到这里,内心的感受恐怕除了莫名的惊叹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无言的悲愤,全世界再也没有哪里收藏的流失文物比这里更多了。33号展厅内的稀有文物,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涵盖了所有历史时期。眼前展线之上的公开展示的文物,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很少的一部分,仅仅是大英博物馆长期陈列对外展示的2千余件。
实际上,大英博物馆收藏着流失海外文物的总量高达2.3万件。这个数字还只是我们能够查得到的。更多不为人知的,都是深藏在大英博物馆那99不曾展出的库房之内的文物。据大英博物馆公开资料显示,他们总拥有藏品八百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由此推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的33号展馆展出的文物之外,更为数量庞大的文物都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密室,普通游客是根本不可能见到的。
如此惊人的文物,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在大英博物馆更是如此绚烂,他们对文物介绍的开场白就是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但这句话的应该还有英人的后半句,那就是英人征服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并将战利品在这里向全世界展示。
后面的展示我就不想多说了,西方人曾经宣扬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内心,但是反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从暴力抢夺,武装掠夺开始,到后用金钱收买,再到用空头爵位换取。看到这一尊尊塑像,一幅幅壁画,一件件出土器物,一个个传世臻品,这是多少内的文物被毁,被盗,被抢后才能填充起大英博物馆的恢弘与庞大的藏品啊!
看着下面如此众多的珍贵文物流落异他乡,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爱的人的内心都会在滴血。期望有一天,流失到外的,暂且能够统计的,被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的164万件珍贵文物,早日回到祖的怀抱。
好了,这一期就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支持我。别忘了长按点赞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再见。
二十世纪初的战乱,八联军侵华,让很多珍贵的文物或葬身火海,或流落外,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与变迁,然而衰弱的家连人的生命也如草芥,更别说文物了。
据统计流失外的文物有164万多件,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多,有两万三千多件,跨越了整个历史,囊括了整个艺术类别。它们有些是被抢掠盗走,有些则被低价卖出,落后与无知流失了多少瑰宝。
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三菩萨壁画,就是因为人的麻木无知而流落海外,让人叹息。1925年英人W. M. Weinberger在清凉寺看了这幅壁画,打听到清凉寺是五个村的同财,便委托一个商人与五个村进行谈判,最终用十万大洋买下壁画,切割成12块运去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而卖出壁画的这五个村却因分钱不均整整打了十年官司,多么可悲可叹。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壁画历史源远流长,代宫殿和墓室就多饰以壁画,到了隋唐更是达到了艺术巅峰,有着世人瞩目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等等。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墙壁上的壁画,可以说是我民族艺术史上的珍贵财富。
这幅三菩萨壁画出自河北省清凉寺,1424年绘制,并在1437年和1468年重修,壁画创作前前后后花了将44年。壁画里描绘了三菩萨立像,间为观世音菩萨,他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态度安详;左边是普贤菩萨,他头冠有三宝,手持拂子,面目最为清晰;右边是文殊菩萨,他的头冠亦有一佛像,手持如意,翩然若举。雍容体态华丽衣饰,仿佛栩栩如生,让人叹服于我古人绘画艺术的精湛。
清凉寺所在的行唐县,位于太行山麓与华北原的交界地带,这里历史悠久,尧帝肇名,始皇置县,而且这里毗邻佛教名山五台山,所以从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就在这里兴起,被称为五台山南大门。由于行唐是朝圣的必经之路,为了方便朝圣者途休息,由五台山等相关方面出资,在行唐建起了歇脚寺,后被改名为清凉寺。
行唐也是连接南北文化和贸易的心,两条古驿道连接燕晋,僧侣络绎,商贾往,人间烟火繁华。所以历代王朝也很重视此地,多个朝代都曾修缮,使得寺庙金碧辉煌,文物精湛,件件堪称珍品。
然而战乱摧毁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清凉寺毁于炮火之,昔日辉煌皆成空。在抗战清凉寺成为一片废墟,文物悉数被毁。
文物是见证和保留历史的方式,根植于本土的文物更能显示其文化特色和价值,否则就是缺乏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海外文物的回归非常艰难,只能叹息和记录他们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勿忘耻。
就是这一件,我用了作头像。
整个作品只有巴掌大,简洁流畅无处不劲爆。
第一眼就惊到了!
照片是随手拍的,多年以后依然可以感受到力量不屈与桀骜!
如果不是旁边有说明,一定会认作现代艺术品,特别是金属表面的处理工艺和效果,直逼当代最高水。
我个人认为,大英博物馆公展的文物,如果选最佳动物作品,这只豹子做第二谁也不敢做第一。
没人比它神气!
对,就是神气!
要论感慨,那必须有这一方乾隆「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万寿山清漪园,即如今颐和园的前身,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并称为三山五园。
这枚玉玺刻制于1764年,清漪园竣工的当年。按照惯例,乾隆会为每一处建成的皇家园林留下一篇园记,这枚玉玺的四,就刻有乾隆皇帝游园时撰写的万寿山清漪园记。「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这篇园记全文较长,我从摘录几句重点
萬壽山昆明湖記作於辛未, 記治水之由與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
今之清漪園非重建乎? 非食言乎? 以臨湖而易山名, 以山而創園囿, 雖云治水誰其信之?
雖然圓明園後記有云, 不肯舎此重費民力建園囿矣
「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这三句,基本讲透了清漪园的前世与今生。
第一句,昆明湖,就是如今颐和园公园的昆明湖。我们熟悉的是在其游览泛舟的昆明湖,可正如这篇园记所记载,昆明湖始建时,更重要的功能是治水。
它也的确承担了治水的功用,在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建成之前,两个世纪,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唯一的地表水源。
除此之外,昆明湖的名字,还藏有其建立的第二重目的。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1750年,乾隆将其更名为昆明湖,其主旨是模仿当年汉武帝在长安开凿的,用于操练水军的昆明池。
昆明湖上也确实进行过水师操练,甚至成立一个昆明湖水操学堂,可正如园记雖云治水誰其信之?这句所云,昆明湖名为治水,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皇家游园赏乐,昆明湖水操学堂名为操练水军,实则也仅为慈禧太后观赏所用。
「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于大英博物馆
这枚玉玺流落到海外的时间,是1860年。
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劫掠圆明畅春清漪静明静宜诸园,并将圆明园焚毁,清漪园也被付之一炬。在这场劫难,这枚玉玺被英收藏家亨利·克里斯蒂Henry Christie收藏,并于1868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此园,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清漪,意指水清澈而有波纹,讲的是园的水,波澜不惊,安静祥和,哺育滋养万民苍生。
颐和,意为颐养天和,将这园盛景,尽数献给那位只手遮天的太后。
晚年的慈禧,答应光绪帝在此颐养天年,不再干涉朝政。修复颐和园的三千万两白银,均挪用于海军建设经费。
如今,我们只能在远隔重洋的博物馆,看到这枚记载着沧桑历史的玉玺。它的铭文,仿佛已预言了自己的命运。
心的感慨,正如清代诗人王阁运在,在看到被焚毁的圆明园后所留下的诗作。
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当然是康侯簋,2017年3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的世界史展览在博开展,有幸看过一次,越看越心痛。
康侯簋铭文可以证明,文王之子康氏得姓始祖康叔封是武王克殷后大分封时先封在康城,成王定三监之乱后又徙封卫的。铭文
簋有二十四字铭文 王朿伐商邑 ,?令康矦侯啚bi于卫, 沫mo司土疑眔da啚bi鄙,乍zuo氒jué考尊彝□
王朿伐商邑意思是公攻打商邑。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康侯簋的这句话记载的就是公攻打商邑,讨三监之乱这件事。
初攻打商邑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一是成王时伐武庚。因为康叔封卫是在定三监之乱后,因此我们才肯定这是第二次攻打商邑。朿,同伐。王筠说文句读在草曰芒,在木曰朿。段玉裁注朿,今作刺。说文君杀大夫曰刺。
令康矦啚于卫。意思是令康侯封改封到卫地去做卫侯。康熙字典·彳部引说文曰,同徙。徙就是改变封地。啚,说文字根孳乳为图鄙等字。孳乳就是滋生。陈梦家西铜器断代此康侯图当是康侯封。古文邦封一字,图鄙一字。说文‘邦,也。’广雅·释诂四‘鄙,也。’封与鄙应为图当是一名一字。当然,鄙字也可以用他的常用义边邑城邑解释,啚于卫的鄙解释作封邑,全句意思是让康侯到他的新封地卫地去。西金文称康矦康矦丰,尚书·康诰酒诰称封,史记称康叔封,左传·定四称康叔,易·晋卦有康侯。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指康姓的得姓祖康叔。康是侯卫以前的封地,卫世家索隐云康,圻内名。圻内指畿内。康叔初封时的封地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康城。
乍zuo氒jué考尊彝,陈梦家认为应是康侯与沬之司徒兄弟所作文王的祠器。
此外,康侯簋在造型上,也相当能打,颜值在线
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 铸于。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
也是因为康侯簋的号性,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在BBC的广播节目100件文物的世界史选择了康侯簋作为第23件文物。
轨迹
传1931年6月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卫侯墓地。
此器出土后流散海外,康侯簋以前的收藏者包括英外交官杜加尔德·马尔科姆,后在布鲁克·休厄尔Brooke Sewell遗赠的支持下,大英博物馆买下了康侯簋,197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201732 531,在博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的世界史展出
2017629 108,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出
下次回家不知在何时!